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种值茯苓为什么没茯神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种值茯苓为什么没茯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茯苓的种植技术有哪些,茯苓怎么种植?
夜苓栽培方法很多,目前主要的栽培方式是段木栽培。一般都是于前一年秋末冬初备料、选场,翌年清明前后至夏至下种,只要切实掌握“深挖浅种”,就一定能种好茯苓。下面壮乡新农来分享茯苓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方法。
(1)苓场选择及处理:苓场应在种前3~4个月确定。苓场以背风向阳、地势干燥、排水方便、坡度在15左右的酸性(pH值为5~6)黄色砂质土壤为最好。要翻垦过冬,深挖30~50厘米,消除石块及树根,四周开好排水沟。有白蚁的应进行清除,并用农药消毒土壤。接种前10天再进行一次翻地,打碎泥土。
(2)备料:从当年树木开始落叶至次年新芽萌发前这段时间均可砍伐备种获苓的松树(径粗以10~20厘米为好),剔去较大的树枝,留小枝及树叶,加快水分散失。松树经几天挥发后,用板斧纵向从苑至梢削去宽约3厘米的树皮,削的深度以见到木质部为度,间隔3厘米(即保留3厘米的树皮)再削一道树皮,如此使树干被削皮6~8处。这种处理方法叫削皮留筋,目的有三:一是加快树料的干燥(水分和油脂从被削部位溢出);二是便于获苓菌丝在形成层生长,进而蔓延侵入木质部,留筋部分成为菌丝的传菌线;三是留筋部分对菌丝有保护作用,抵抗干旱、暴雨等不利影响。再把树干锯成60~90厘米的料筒(段木),以“井”字形方式把料筒堆架起来,筒与筒间隔10~17厘米,下垫石块,上盖草叶。
(3)菌种准备: ①母种培养按常规方法。 10000000 ②原种培养基配方:小松木钉(1厘米×1厘米×0.5厘米)25千克、松木屑40千克、米糖8.5千克、蔗糖1千克、石膏粉0.5千克或松木屑78%、麦麸20%、糖1%、石膏1%。 ③栽培种制备:生产上常用小松木片(长10厘米、宽1厘米、厚0.5厘米)制作栽培种。制法是,先配1%的蔗糖加 0.5%硫酸铵(或硝酸铵)的营养液,然后将松木片放入营养液中浸泡4小时左右,待木片吸足营养液后,取出装入广口瓶或菌种袋内,灭菌接种按常规,置于25~28℃培养室内培养30天左右即得。 优良茯苓栽培种应是:菌丝洁白致密,均匀布满于木片;获苓气味浓郁;木片稍呈腐朽状,较易折断,但未过于软腐,断面微黄色;无杂菌污染。
栽培时先挖好窖池,窖宽40~50厘米,深17~23厘米,底部保持7~10厘米的松土,顺坡排列,长度视地形和需要来定。挖后将段木放入窖内,一般每窖放两根,小的也可以放三根,或大小搭配各一根,保持与地面平行,使留筋部位靠紧,周围用砂土填紧固定,并使料筒间出现夹缝,把菌种放在段木端夹缝之间。放种时先用斧头把接种部位削出新口,每窖放1/4袋菌种,或1/2瓶,菌种面上盖撕烂的菌种袋、木片或树叶,然后覆土10~17厘米,窖面堆成龟背形。
茯苓接种后,一般7~10天即可发菌,3~6个月就可结苓,8~10个月第一批茯苓成熟,13~15个月还可采收第二批。接种后的管理工作应抓好以下几点:
(1)发菌检查:接种后7~10天逐窖检查,方法有:趁清晨露水未干前查看苓场,如窖上接种部位无露水,说明发菌好,因菌丝生长散发热量使露水蒸发;从窖旁把土挖开,段木下面有白色绒毛状菌丝生长,并闻到茯苓气味,说明生长良好;用pH广泛试纸贴在菌丝上见有红色反应,即pH值为2~3时可确定为茯苓菌丝。
(2)补种调种:再经过7~10天,对第一次检查未发菌的,进行第二次检查,如仍未成活,应采取措施进行补种或调种。补种的方法是将未发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干,把削口重新削过,另行接种;也可调种,即从发好的窖对调一根木到未发好的窖。
(3)护窖除虫:苓场应注意护理,清除杂草,防止水土流失及人畜践踏。段木外露要及时覆土,下雨要排除积水。白蚁是栽培茯苓的大敌,要注意预防,发现后要彻底消灭。用于毒杀白蚁的药物有:80%的亚砷酸加15%水杨酸及5%氯化铁配成毒杀剂喷施在蚁巢、蚁路上。另外要注意满类的为害,可采用20%的三氯杀螨醇600倍稀释液喷洒。
(4)结苓培土:茯苓菌核形成后,由于苓体膨大,往往破土而出,要不断地培土覆盖,否则苓肉会腐烂或结出子实体,影响菌核继续生长。
茯苓是一种中药材,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应用十分广泛。而且茯苓还可以食用,比如说煲汤。过去茯苓大多是野生生长,而现在主要是依靠人工种植。在我们老家大别山地区,过去几乎家家都栽培种植茯苓,以此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我们当地的茯苓是中国最好的茯苓产区,品质十分优越。如果种植情况较好的话,一亩地可以产出四五千斤,纯收益可以达到五六千元,甚至更多。因此茯苓种植的前景和效益都非常不错。那么茯苓到底该怎么种植呢?今天,止茶就结合自己老家的种植经验,简单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我们当地,一般会选择向阳的山坡,或者是平地作为种植地块。如果是坡地的话,坡度不应该超过20度以上。如果是平地的话一定要做好排水沟渠等水利设施建设。坡地的话,同样也要注意避免泥石流滑坡等影响产量的自然灾害。土壤尽量选择黄砂壤,用我们当地的方言说叫做黄泥土。麻沙土是不合适的,粘土也不合适。选择好地块之后,要及时整理,进行深耕翻土晾晒,杀灭残留的病虫害和细菌,并且将土壤中残留的石块、杂草、树根等杂物清理干净。
在我们当地在被茯苓的时候,主要以松树为主要原料,采用的方法为干段木栽培技术。大坪山中生长最多的就是松树,将直径10厘米以上的松树砍倒,去枝去皮,放在露天环境下,自然晾干10~15天,用电锯将其锯成40~50厘米的木段备用。茯苓栽培是一般采用菌种的方式接种。菌种由专门的生产厂家制作提供,种植户需要多少就购买多少即可。菌种的培养主要是以小松末段、锯末和小麦等经过高温发酵,接上茯苓原种培养长出菌丝即可。
茯苓接种一般分为春秋两季。春天主要是在清明到立夏之间,而秋季主要是在立秋前后。接种的方法有通过菌种方式接种和用新鲜茯苓作为种子繁殖两种方式。在我们当地的生产过程中,通常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产量。在栽种前将整理过的地块挖开开窖,深度以20厘米左右为宜,宽度在40~50厘米左右,长度一般根据段木的长短而定。将段木放入窖内之后,可以在上端采用鲜茯苓个作为种子来进行栽培,而段木下端则可以使用菌种栽培。
茯苓,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是常用中药材之一,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能。茯苓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等地,那么如何种植茯苓?种植方法的的掌握,可是关系到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的,所以下面就将茯苓的种植方法介绍如下:
茯苓和其他的药材种植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本身就属于一宗兼性寄生菌,所以在种植之前就需要备好料,进行菌丝体的培育,这样才能正常的生长。茯苓菌它生长最有利的养分就是赖松木所以我们需要准备好赖松木,然后将其分节或做成树蔸用来备料,每节大概是一米左右的长度,去除树皮放到土地上,然后盖上草料即可。
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等到接种前半个月左右还需进行一次深翻,这样可以彻底的清楚土壤中的杂质和虫害,保证茯苓的生长。
在栽种前要准备好段木,以入冬之前松树还没有进入休眠期的松树段木为佳。可以使用边切边接的肉引法,引接到段木的切口的木引,或者是菌丝引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
牡丹芍药为什么有时会种植在一起?二者“同生共长”有什么好处呢?
牡丹和芍药,都是属于毛莨科芍药属,两种花种在一起,牡丹花期早,芍药花期晚,两种花在一起种植,花期会长很多。再有因为它们都是同科同属,所以在一起时可以相互授粉,让花朵开的更加鲜艳。
牡丹和芍药为什么种在一起?
因为牡丹和芍药都属于我国的传统名花,要在2500年前,就有古人利用牡丹芍药来作为离别时,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互赠信物。在古代人们把牡丹奉为国花,因此比作王,而芍药排在第二,因此说芍药是花相。这花王和花相不分开,因此种在一起。
花期更长:再有牡丹花期是4~5月份,而芍药花期是5~6月份,这样牡丹花开过后,芍药花就会开放,种在一起,观花的时间会增长很多,因此很多游园牡丹都会和芍药种在一起。
相互授粉:因为牡丹和芍药,同属于毛莨科芍药属,所以它们可以相互授粉,这样花朵就可以开的更加漂亮。
牡丹芍药“同生共长”有什么好处?
牡丹芍药同生共长,一来花期了呀延长,这样游客即便是看不到牡丹花,仍然可以看到芍药开花的,不至于败兴而归。二来芍药牡丹相互授粉,可以使花朵品种更加进化,使花朵的花色更加纯属,更加漂亮。
综上所述,牡丹和芍药种在一起,一来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花王花相的说法,二来是为了延长观赏期,三来是为了互相授粉,让花开的更加艳丽芬芳。
(图片来自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种值茯苓为什么没茯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种值茯苓为什么没茯神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