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背中药功效的方法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背中药功效的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们都是怎么背中药的?
结合人体感官记忆是最深刻的,先记住中药的大类别,比如补益类有哪些?清热的有哪些?功效有个印象就可以了,先不着急背记。然后再到中药柜看、摸、闻,和中药有个直接的感官体验,这时候就可以背记了。我背记的时候每天早上起来听中药歌诀,没有刻意听,只是做起床时刷牙洗脸的背景音乐,工作之余背诵功效,还能想起中药方剂,等到背中药方剂时快多了。
中医的象思维,在中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中药的时候,同样牢牢抓这点,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 藤类药物为例:
藤类攀援与舒筋活络,藤蔓,和人的筋很像,所以多治筋病。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临床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均属此类。 其中,
“旋花根细如筋可啖,故本经言其久服不饥轻身。续筋骨,合筋疮。”
《要药分剂》络石藤文下曰:“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
《医学真传》忍冬藤:“夫银花之藤,乃宣通经脉之药也。通经脉而调气血,何病不宜,岂必痈毒而后用之哉。”伸筋草别名石松,多年生草本,匍匐茎蔓生,细长弯曲,长可达2m。
《本草拾遗》解“石松,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其功能与《滇南本草》所言之“其性走而不守”有关。
所以学中药时,不要一味地死背,虽然性味功效就是十几二十个字,但如果不求理解地背,还真的不好背,很快就会忘记。
关注我,我会不定时发些学中药的心得在上面,绝对对你有所帮助。如下是以石斛为例:
1、名字来源
中药无需背,只要多看每味中药配伍药性以及各种医学著作对该中药的论述,再加上临床病例中药的运用,多看几遍自然就会掌握,学无止境,每味中药运用还要在临床中发现使用效果,所以多看看方义用量以及别人用中药的经验很重要……
我背中药功效是老师给整理的顺口溜,将功效相似的中药排列到一起,背下来一样的功效,再比较不同功效,然后反复背诵记忆。到现在快20年了,大部分中药功效只要想起来顺口溜再翻译一下就ok了!给大家分享一下
正在背中药,除了背药效、功效、对应症外还需要背什么?
《黄帝内经》,皇帝问岐伯,医道何以长存,岐伯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道可以长存,岐伯又曰,一个医生不懂阴阳无以为医。你光背中药,背药效,读死书,死读书,没有悟性,无以为医,全背上了不理解,还是不会用,大道至简的道理,还是没上道。
不要死记硬背,应该每一味药去药店或者医疗单位亲自把玩品尝一下,知其型,品其味,进一步理解其药性归经和具体作用。
否则就是读死书,机械的记忆没有意义。
然后对照药性赋和中药四百味的药效药理。
如果不具备在药店或者中医馆亲自品尝把玩中药的条件,也可以每一味中药亲自购买10克,花不了几个钱,但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研究,加深印象。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背中药功效的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背中药功效的方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