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管仲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管仲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为什么对管仲赞誉有加?
身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非常景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作出大贡献的人,其实孔子推崇的不仅是管仲一个人,他也很推崇周文王和周公旦等人。
孔子身处春秋时期,这时候列国纷争不断演变。国家大一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但是大一统的国家已经是孔子的向往了,而管仲作为齐桓公的宰相,致力于治理齐国和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孔子认为这是臣子最应该做的事情,在孔子臣子忠君以及致力于国家富强的思想中,管仲可以说是个典范,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也历来为人称道。
另外一点就是管仲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兴起,而管仲和齐桓公进行了几次远征,一度将游牧民族打得不敢在观望中原,所以孔子认为管仲帮助了中原人民没有被蛮夷吞并,这是他很佩服管仲的地方,可以说,管仲就是他的榜样,孔子周游列国,寻求能帮助诸侯王治理国家的机会,其实也无非是为了成为像管仲这样的人罢了。
管仲绝对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政治家,著名的宰相,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执政期间,帮着齐桓公在内政外交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齐桓公能称霸,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绝对和管仲的成绩分不开的。
孔子还是比较喜欢评论别人的,对于管仲,孔子曾经四次评论过管仲,这四次中,大概有两次是批评管仲的,有两次是赞美管仲的。所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比较理性和客观的,这也体现了他中庸之道的思想。
在具体说孔子评价管仲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孔子心目中的都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孔子的理想人格的问题。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如何才能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了三条标准。第一条是修己以敬,意思是说修炼道德,让自己做个谨慎的认真的人,第二条是修己以安人,意思是说修炼自己的道德,能帮助别人。第三是修己以安百姓,意思是提升自己,还能管理帮助治理老百姓,这就是尧舜禹一样的事业,这样的人,也可以称之为圣人。
按照这样的标准,孔子对管仲进行了一番客观的评价。首先,孔子认为管仲在私人道德方面,还是有瑕疵的,应该继续提升道德修养。
首先是批评管仲小心眼器量小。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这是说管仲这个人的心胸不够宽广,器量小。
在这篇中孔子还说,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在《论语》中,孔子对春秋时期的管仲的评价有褒有贬。
曾经批评“管仲之器小哉”,批评他“有三归,官事不摄”的不俭,批评他“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的越礼行为,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第22章)。
但孔子认为,这在管仲身上是小节问题。
孔子对管仲称道有三处:
称道他的“从道不从君”“不为纠死”。 当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时,孔子盛赞“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第16章) 。
在回答子贡就同一问题认为管仲“不仁”之问时,孔子回答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第17章)。
在与人谈及子产、子西和管仲时,孔子评价管仲是个人才,说他“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孔子肯定了管仲的“从道不从君”,肯定了管仲有功,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制止了无休止的战争,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对待管仲这样有大仁德的人,不必像对待匹夫匹妇那样,看问题斤斤计较所谓的节操。
一句话解答:管仲干了孔子想干却干不成的事儿!管仲跟孔子都是早年丧父,从小生活清贫。管仲为了改变家庭状况,先是跟鲍叔牙合作经商。等有钱了,又去参军,直到后来被齐桓公拜为齐国上卿,相当于宰相。管仲相齐四十余年,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也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华夏第一相!这让后来的孔子,高山仰止!孔子父亲66岁的时候,娶了不到20岁的孔子母亲为妾。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孔子与他母亲也被正室赶出家门。所以,孔子15岁就立志要当官,出人头地!结果到55岁了,又被赶出鲁国。周游列国十几年,惶惶如丧家之犬!可以说,孔子一辈子的追求和抱负,管仲就是他高不可及的榜样。可惜,他用一辈子也没有完成这个目标。至于后来,重回鲁国,编修五经,不过是落日黄昏!当然,后来儒家迎合统治者权威,成为唯一正统!这些后世的荣耀与辉煌,估计连孔子他老人家自己都不敢相信!总之,管仲务实,丰功伟绩,光照千古。不但孔子高山仰止,就连诸葛亮也每每自比管仲,都是铁杆粉儿!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后世虚名,皆为历代统治者,标榜“仁义道德”所需!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管仲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管仲的功效与作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