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祛湿中药材有哪些药名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祛湿中药材有哪些药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有多少种?
無論中药有多少种,只要选出一百几十种,就可以治療一般的疾病。
其實,在沒有归入中药的許多野生植物中,一定穩藏着“藥物高手”,只是現代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去走遍全國山川,去探寻研究這些被遗去的“寶貝”的。
广义的中药,包括你能看到的 想到的都能做药。比如胎盘叫紫河车,头发叫血余,还有《西游记》所说的“马兜玲”。你别笑,确实有人用柴草烟灰来做药。甚至有人用屎尿来做药,真的没骗你!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哪位奇葩师父教的,反正潮汕地区老辈人相信--就是你被人打了揍了以后,要讨来童子尿喝!说是能断病根,以免今后发作。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著名典籍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
外文名
Chinese herbolo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别名:中草药、生药:中文名:中药
数量约2000种。
中药品种繁多,是由于中药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中药品种的发展,往往与祖国医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越是古代,发展越缓慢;而越是接近现代,其发展也就越快。在古代经典中,记载的药物较少,如《诗经》、《山海经》所载药名,多为百余种而已。到了汉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则载药已达365种;其后,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收载药物就增加到了730种;唐代《新修本草》发展为844种(或作850种);而后,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增至1744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集16世纪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收载药物达1892种(实为1897种);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又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大量的民间药物,使本草典籍所载药物达到2600余种。药物品种增加最快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以来,在50年代至80年代中,先后进行过三次全国性的中药大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全国(除台湾省外)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于品种,总计达12807种。
事实上,将中药的品种很难说到一个确数。首先,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使用的药物,所以,狭义上,中医师经过辨证施治给患者服用的药物都可以叫做中药。其次,在我国,中药标准除了《中国药典》以外,还有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因此,要想集合区分去重之后再筛选中药的种类实在太难。我国现行的2015版《中国药典》中收载中药材一共是625种。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土茯苓、白鲜皮、蛇床子、艾叶各有什么作用?
白鲜皮
【处方名】 白鲜皮【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常用于: ①湿热 所致疮、疹; ②湿热黄疸及湿热痹证。
【用法与用量】 内服: 入汤剂6~10g。外用: 煎水洗。
【新用途】
慢性气管炎: 白藓皮6~9g,水煎煮,每日1剂,早晚 分服,7日为1疗程。
谢邀!一、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作用;二、白鲜皮具有清热解毒、怯风燥湿、止痒;三、蛇床子具有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治癫痫,恶疮;四、艾叶具有调整气血,逐寒湿,湿经止血安胎,治心腹泠痛,久痢,月经不调等功效。在药理方面发现,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整理自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祛湿中药材有哪些药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祛湿中药材有哪些药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