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根类中药名字及其对应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根类中药名字及其对应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经常听到中药治病除根的说法,这里的“根”指的是什么?
说白了,西医治病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医看到的是一个清晰的局部,中医看到的是一个模糊的整体!西医治病病变部位看得非常准确,清晰,但是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中医治病考虑的是全局,考虑的是你的整个身体,考虑的是你全身的气血经络!中医用药调理的是你整个身体的状况。所以有可能中医在你手上扎一个针,把你的牙痛治好了!有可能在你的脚上扎一个针,把你的胃病治好了!一剂中药吃下去,把你全身的湿毒都排出来了!
打个比方,比如有一堆垃圾生了苍蝇,你找了西医西医就会把苍蝇给打死,苍蝇灭了,那就说那没有苍蝇了,也就是治住了是吧,但是那堆垃圾还在那里过一段时间,它还会升苍蝇,如果找来中医会怎么样呢?中医会清理垃圾不打苍蝇,垃圾清理走了。苍蝇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了,这就是所说的中医治本,比如说孩子咳嗽有痰,西医会立马吃止咳嗽的,把咳嗽止住,但是中医会吃清肺的药,因为这个痰是肺部引起的。把肺部的问题解决了。那咳嗽和痰自然就没了,我不是专业的医生,我是自己悟出来的道理。不知道对不对,有专业的老师可以纠正,🌹🌹
别的我不知道,但是中药酒我喝过,那年得了风湿,腿疼,大腿根处像针扎那样,吃西药不管用,媳妇姥爷家给了半瓶药酒,每顿饭之后喝一杯,没三个月就好了。我还泡了10斤的药酒。现在还放着。现在已经快10年了,风湿也没有犯过。这就是除根。
粗粗浏览一下,这个问题底下中医粉的回答都太优秀了。避重就轻 + 诱导式比喻玩得溜的一逼
人家问“凭什么中药敢说治病除根”,那你要支持中医中药,就麻烦好好说说中医理念是怎么工作的,什么是根,中医是怎么除根的,遇到质疑好好解答。
基本没看到。
有的就是把中医那套玄学再拿出来复读一遍;要不然就是中医粉的传统艺能“我有一个亲人/朋友/同事.....”
只看到高评论回答里诱导式比喻用的飞起:
厉害厉害,先有结论“中医就是牛逼”,然后根据这个结论去找一个类似的场景来比喻,偷换概念玩得贼溜。
比不了比不了。
论忽悠诡辩,中医粉那绝对是中国互联网圈上一等一的战力,赛高!
农村常见的半夏草,半夏根有什么药用价值?
感谢邀请,【金水农家】为您解答。
半夏根可是一种好东西,它最主要的药用功能就是止咳平喘、润肺暖胃、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另外,还有治疗慢性肾炎和肺炎的功能。因而,在医学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和极高的使用价值,是其它药物难以代替的一味中草药。
野生半夏草在农村虽然比较常见,但是很多的年轻朋友就不一定认识它了。今天,金水农家就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我对它的认识:
一、农村常见的野生半夏草是一种胡颓子科植物,主要生长在土壤肥沃的田间地头。
半夏草的外形比较独特,在夏季雨水丰润的季节,埋在土壤里面的半夏块茎便会迅速地发芽、向外生长。小芽长大2一3公分时,便会打开顶部的三个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阳光和水分,再通过它光滑的茎杆来供给土壤里的块茎生长。
半夏草都是只生长三个叶片,茎杆中部不分叉,而且都是一苗生长一个块茎。它的块茎不大,形同刚结出来的小土豆,外面包着一层厚厚的皮,圆圆的、比较光滑。
二、中医里对半夏的使用,主要的就是对半夏块茎的使用。
农村常见的半夏草,又叫做守田、蝎子草、麻芋果等。它的地下块茎即为中药材半夏,是传统中医祛痰湿的要药。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半夏的药用部位是根,以为地下挖出来的就是根。其实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半夏,作为药用的是它埋在地下的块茎,而不是根。植物长在地下的并不全是根,也有地下茎。茎与根最大的区别在于,茎是有节有髓的,大家有时间可以挖出来研究研究。
半夏这个名字,非常有季节感。关于它的得名,古今的观点是有争议的。唐代的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这个观点认为,半夏之名是来源于植物发芽的季节。
不过,现代植物学家普遍倾向于认为,半夏之名是来源于其采收季节。由于它的采收通常在夏天过半时,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通俗好记的名字——半夏。
中药里还有不少药名与季节有关,比如夏天采收的夏枯草、春末夏初出苗后即采挖的夏天无、冬天地冻前采收的款冬花等等。这样的取名,在知晓药名的同时也记住了药材的采收季节,令人印象深刻。
半夏在我国古代民间,有“婆婆药”之称。据传古代有个小家庭,丈夫常外出,婆婆不喜欢温顺的媳妇,抱怨颇多。邻居看不过眼,教小媳妇在婆婆的饭食中加了半夏,老人吃后也无其他不适,只是说不出话来,无法抱怨小媳妇了。这“婆婆药”吃了说不出话,如何解?吃点生姜,声音就回来了,生姜能解半夏毒。当然,这仅是个消遣娱乐大家的故事,千万不可效仿!
半夏的毒性表现为对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可导致剧烈的呕吐。研究表明,生姜汁及生姜中的姜辣素类成分可明显抑制半夏导致的炎症反应,缓解其毒性。临床上,半夏常以其炮制品,如姜半夏、法半夏等的形式入药。在使用生品时,应特别注意配伍和用量。
对于半夏的功效作用,我国药典描述如下。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可用于缓解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用缓解痈肿痰核。
半夏是农村常见的一种野草,北方农村玉米地里常见,它的叶柄直接在地里钻出来,上面有三片小叶,整体长不高的样子。半夏的根,是一味传统中药,燥湿化痰效果很好。
认识半夏草
半夏草又叫三步跳、地文、守田,是天南星科杂草,叶子是三全裂复叶,通常一株半夏有3-5枚这样的复叶。半夏的花,有点儿像白掌,佛焰苞状态,不过它比白掌小很多。
半夏草的根是一味上乘中药
半夏的根块状,去皮干燥之后,即可入药,是一剂很好的清热药。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具有燥湿化痰、消肿止吐、消痞散结的功效。另外,半夏在治疗胃癌、食道癌、皮肤癌及一些恶性肿瘤等多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
生半夏有毒
生半夏是有毒的,它对口腔、咽喉和消化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半夏中毒会出现咽喉疼痛、肿胀、流涎、失音、痉挛等,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生吃半夏不得超过60克。半夏毒,可以用“生姜”来解。故而一些中医开药,都会用姜半夏,这样稳妥些。
半夏是农田常见杂草,只是因为使用除草剂的缘故,农田野生半夏少见了。中药种植区有专门种植半夏的,它对土壤要求严格,怕旱怕涝,喜欢有机质但是不能用过多化肥,种植技术要求比较严格。
欢迎关注“漫行草木间”。草木心,乡间味,细细品,漫漫行。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根类中药名字及其对应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根类中药名字及其对应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